第263章 阳陵泉穴:健康的万能钥匙

清华足道 传统药王 2267 字 7天前

阳陵泉穴配上曲池穴,能治疗半身不遂。这两个穴位就像一对默契的搭档,一起帮助患者恢复身体的功能。

阳陵泉穴配上日月穴、期门穴、胆俞穴、至阳穴,能治疗黄疸、胆囊炎、胆结石。就像是给肝胆系统来了一次全面的调理,让它们恢复健康。

阳陵泉穴配上足三里穴、上廉穴,能治疗胸胁痛。就像给疼痛的胸胁来了一场温柔的抚慰,让疼痛迅速消失。

阳陵泉穴配上环跳穴、风市穴、委中穴、悬钟穴,有活血通络,疏调经脉的作用,能治疗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这几个穴位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康复团队,让患者重新站起来,行走自如。

阳陵泉穴配上阴陵泉穴、中脘穴,有和胃理气止痛的作用,能主治胁肋痛。就像给疼痛的胁肋注入了一股温暖的力量,让疼痛减轻。

阳陵泉穴配人中穴、中冲穴、太冲穴,有祛风镇静解痉的作用,能主治小儿惊风。就像给受惊的孩子一个温暖的怀抱,让他们安静下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阳陵泉穴配支沟穴,能主治胁肋痛。就像给疼痛的胁肋来了一剂良药,让疼痛立刻缓解。

阳陵泉穴配上日月穴,能主治胆囊炎。就像给发炎的胆囊来了一场清凉的雨,让炎症消退。

阳陵泉穴的主治范围也是相当广泛呢!

首先是胆腑病证。《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里说:“合治内腑”,《灵枢·四时气篇》里也说:“邪在腑 ,取之合”。胆附于肝,内藏清汁,肝与胆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所以肝胆经常一起生病,因为湿热蕴结,入侵肝胆,胆汁外溢;或者脾阳不运,湿热内阻,胆汁外溢;以及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胆实火等所引起的病证,都属于阳陵泉穴的治疗范围。

其次是筋的病证。阳陵泉是筋之会穴,是筋气聚会的地方。《难经·四十五难》里说:“筋会阳陵泉”。所以阳陵泉是治疗筋病的要穴,特别是下肢筋病,在临床上经常使用。它具有舒筋和壮筋的作用。

最后是经脉通络上的病证。根据足少阳经的循行、针感的走向和穴位的所在,循经取穴,阳陵泉穴可以治疗本经经脉循行通络上的下肢、髀枢、胁肋、颈项病,以及肝胆火旺,循经上扰的眼、耳、头部病变。

在临床应用方面,阳陵泉穴也有很多出色的表现。

比如说胁肋痛。《灵枢·五邪篇》里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灵枢·经脉篇》里也说:“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肝与胆相互表里,肝脉布胁肋,胆脉循胁里,过季胁,说明胁肋痛和肝胆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循经取穴,取泻本穴治疗气滞、血瘀以及肝胆疾患引起的胁肋痛效果都非常好。《杂病穴法歌》里记载:“胁痛只须阳陵泉”。在临床上,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在下面三种类型的胁肋痛中主要运用阳陵泉穴治疗,还可以辅助使用其他穴位。

第一种是瘀血胁痛。瘀血胁痛的患者,取泻阳陵泉穴之外,还可以辅以血会膈俞,配上三阴交来活血。如果是跌仆损伤的患者,还可以取阿是穴。这些穴位相互配合,有通经活络,行血祛瘀的功效。

第二种是肝郁胁痛。肝郁胁痛的患者,取泻阳陵泉穴来通调气机之外,还可以辅助肝的原穴太冲和肝的募穴期门,来疏肝理气。这些穴位相互配合,共同发挥疏肝解郁、通络止痛的作用。

第三种是湿热胁痛。湿热胁痛大多和现在的胆囊炎有关。阳陵泉、支沟泻之能和解少阳而清热化湿。期门、日月是肝胆之气募集的地方,泻之能疏利肝胆的气血。这些穴位相互配合,共同达到清热化湿、疏肝利胆的效果。

还有文献里也有很多关于阳陵泉穴的记载呢!

《甲乙经》里说:“胁下支满,呕吐逆,阳陵泉主之。”

《铜人》里讲:“治膝伸不得屈,冷痹脚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

《大成》里记载:“主膝股内外廉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苦嗌中介然,头面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