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急性肺炎是怎么引起的该怎么调养以及注意事项

一、引言

急性肺炎是一种肺部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可由多种病原体感染引起,对患者的呼吸功能和整体健康状况产生显着影响。在急性肺炎的治疗过程中,除了药物治疗等医疗手段外,合理的运动康复对于促进患者身体恢复、提高呼吸功能和增强免疫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患者肺部功能受损,运动的选择和实施需要谨慎考虑,以确保安全有效。

二、急性肺炎患者运动康复的重要性

1. 改善呼吸功能

- 急性肺炎常导致肺部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运动可以通过增加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促进肺部的气体交换。例如,适当的运动可以锻炼膈肌等呼吸肌,使其收缩和舒张更加有力,从而提高肺活量和肺通气量,改善呼吸效率,减轻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2. 增强机体免疫力

- 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使免疫细胞更好地在体内循环和发挥作用。同时,运动还可以刺激免疫系统的活性,增加免疫球蛋白等免疫物质的分泌,有助于患者抵御病原体的再次侵袭,预防肺炎的复发和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3. 促进身体机能恢复

- 急性肺炎患者在患病期间身体活动减少,肌肉力量和耐力下降,关节灵活性降低。合适的运动可以逐步恢复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性,使患者能够更快地恢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三、急性肺炎患者运动康复的原则

1. 个体化原则

- 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肺炎的严重程度以及恢复阶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例如,年轻、体质较好且肺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能能够耐受相对强度较大的运动;而老年患者或伴有慢性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等的患者,则需要选择更为缓和、安全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 循序渐进原则

- 运动强度和时间应逐步增加,不可急于求成。在疾病初期或患者身体较为虚弱时,运动时间可以较短,强度较低,如从几分钟的简单活动开始,随着身体适应能力的提高,逐渐延长运动时间、增加运动强度和复杂性。例如,从最初的床边坐起、简单的肢体活动,逐步过渡到在病房内或家中缓慢行走、进行简单的呼吸操等。

3. 安全性原则

- 在运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反应,如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变化,以及是否出现疲劳、头晕、胸痛、呼吸困难加重等不适症状。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运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运动环境应安全舒适,避免滑倒、碰撞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四、急性肺炎不同恢复阶段的运动推荐

(一)急性期(住院期间)

1. 床上翻身与肢体活动

- 患者在卧床期间,应定时进行翻身,一般每 2 - 3 小时翻身一次,可预防压疮的发生,同时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翻身时可配合简单的肢体活动,如屈伸上肢和下肢关节,每个关节活动 5 - 10 次,以促进肌肉的收缩和舒张,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2. 呼吸训练

- 腹式呼吸:患者仰卧位,将一只手放在胸部,另一只手放在腹部。用鼻子缓慢吸气,让腹部尽量隆起,放在腹部的手随着腹部的隆起而上升,放在胸部的手应尽量保持不动;然后用嘴慢慢呼气,腹部逐渐下陷。每次练习 5 - 10 分钟,每日 3 - 4 次。这种呼吸方式可以增加膈肌的活动度,提高肺底部的通气量。

- 缩唇呼吸: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然后通过缩唇(像吹口哨一样)缓慢呼气,呼气时间应是吸气时间的 2 - 3 倍。例如,吸气 2 秒,呼气 4 - 6 秒。每次练习 10 - 15 分钟,每日 3 - 4 次。缩唇呼吸可帮助患者控制呼吸频率,增加呼气时的气道压力,防止小气道过早塌陷,促进肺泡内气体排出。

(二)亚急性期(出院后早期)

1. 室内步行

- 在患者出院后身体状况稍有恢复时,可以在室内进行缓慢步行。开始时可以每次步行 5 - 10 分钟,速度以患者感觉轻松、不引起明显呼吸困难为宜。随着身体适应能力的提高,逐渐增加步行时间至 15 - 20 分钟,每日 2 - 3 次。步行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抬头挺胸,步伐平稳,可配合呼吸进行,如走几步吸气,再走几步呼气。

2. 简单的健身操

- 如八段锦的部分动作或一些自编的简单健身操。以八段锦中的“两手托天理三焦”为例,患者站立位,双脚与肩同宽,双手缓缓上举,掌心向上,同时吸气,当双手举至头顶上方时,尽量伸展身体,然后双手慢慢放下,同时呼气。每个动作可重复 3 - 5 次,整套操练习时间约 10 - 15 分钟,每日 1 - 2 次。健身操可以活动全身关节,增强肌肉力量,同时调节呼吸,促进身体的整体康复。

(三)恢复期(出院后 2 - 3 个月)

1. 户外散步与慢跑交替

- 当患者身体进一步恢复后,可以到户外进行散步与慢跑交替运动。先进行 5 - 10 分钟的散步热身,然后慢跑 1 - 2 分钟,再改为散步,如此交替进行,总运动时间可控制在 20 - 30 分钟,每周 3 - 4 次。慢跑的速度应适中,以患者能够与旁人正常交谈、呼吸略有加快但不急促为度。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选择空气清新、环境安全的场所,如公园等。

2. 太极拳

- 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注重身体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对呼吸的调节也有较高要求,非常适合急性肺炎恢复期患者。患者可以参加太极拳培训班或跟随教学视频学习,每次练习 20 - 30 分钟,每周 3 - 5 次。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注意动作的规范和呼吸的配合,如“起势”时吸气,“落势”时呼气,通过长期练习,不仅可以提高身体机能,还能增强心理的平和与放松。

五、运动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整

1. 生理指标监测

- 在运动前、运动过程中和运动后,应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一般来说,运动时的心率应控制在最大心率(最大心率 = 220 - 年龄)的 50% - 70%较为安全。例如,对于一位 50 岁的患者,运动时的心率应保持在 85 - 119 次/分钟之间。如果在运动过程中,患者的呼吸频率明显加快(超过 30 次/分钟)、心率超过安全范围、血压波动较大(收缩压升高超过 20mmHg 或舒张压升高超过 10mmHg)或血氧饱和度下降至 90%以下,应立即停止运动,并让患者休息,必要时给予吸氧等处理。

小主,

2. 主观感受评估

- 询问患者在运动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如是否感到疲劳、头晕、胸痛、呼吸困难加重等。如果患者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即使生理指标尚未达到危险范围,也应停止运动,并对运动方案进行调整。例如,如果患者在进行室内步行时感到轻微疲劳,可以适当缩短步行时间或降低步行速度;如果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应立即停止步行,改为坐立位休息,并观察症状是否缓解。

六、运动康复的注意事项

1. 运动时间选择

- 避免在饭后立即进行运动,一般应在饭后 1 - 2 小时后开始运动,以免影响消化功能。同时,也不宜在早晨气温过低或空气污染严重时进行户外锻炼,可选择在上午 9 - 11 点或下午 3 - 5 点等气温适宜、空气质量较好的时段进行运动。

2. 运动装备要求

- 患者应穿着舒适、透气的运动服装和运动鞋,以保证运动的灵活性和安全性。在寒冷天气进行户外锻炼时,要注意保暖,可佩戴帽子、手套等,但不宜穿着过厚,以免影响运动效果。

3. 心理支持与教育

- 在运动康复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因为担心病情复发或对运动效果存在疑虑而产生心理压力。医护人员和家属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和鼓励,向其讲解运动康复的重要性和方法,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运动康复计划。

七、结论

急性肺炎患者的运动康复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方案,并在运动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和主观感受,及时进行调整。通过合适的运动康复,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身体机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更好地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在实施运动康复计划时,应遵循相关的原则和注意事项,确保运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使运动成为急性肺炎综合治疗的有力辅助手段。

急性肺炎患者运动康复训练计划

一、康复目标

通过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逐步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增强肺部通气能力,提高身体耐力和免疫力,促进身体机能恢复,减轻因急性肺炎导致的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二、康复原则

1. 个性化定制: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肺炎严重程度及恢复情况制定专属训练计划。

2. 循序渐进:运动强度和时间逐步增加,避免过度劳累和损伤。

3. 安全第一:密切关注患者运动中的身体反应,如有不适立即停止训练。

三、康复分期及训练内容

急性期(住院期间)

1. 床上翻身与肢体活动:定时翻身,每 2 - 3 小时一次,配合简单肢体活动。如屈伸上肢和下肢关节,每个关节活动 5 - 10 次,每日 3 - 4 次。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与关节僵硬。

2. 呼吸训练

- 腹式呼吸:仰卧位,一只手放胸部,一只手放腹部。用鼻吸气使腹部隆起,胸部手不动;用嘴呼气使腹部下陷。每次 5 - 10 分钟,每日 3 - 4 次。增强膈肌活动度,提高肺底部通气量。

- 缩唇呼吸:闭嘴经鼻吸气,缩唇如吹口哨样呼气,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 2 - 3 倍。例如吸气 2 秒,呼气 4 - 6 秒。每次 10 - 15 分钟,每日 3 - 4 次。控制呼吸频率,增加呼气气道压力。

亚急性期(出院后早期)

1. 室内步行:开始每次步行 5 - 10 分钟,速度以轻松、不引起明显呼吸困难为宜。随着身体适应,逐渐增加至 15 - 20 分钟,每日 2 - 3 次。保持正确姿势,配合呼吸,走几步吸气,再走几步呼气。

2. 简单健身操:如八段锦部分动作。以“两手托天理三焦”为例,站立位,双脚与肩同宽,双手上举同时吸气,举至头顶伸展身体,双手放下同时呼气。每个动作重复 3 - 5 次,整套操约 10 - 15 分钟,每日 1 - 2 次。活动全身关节,增强肌肉力量,调节呼吸。

恢复期(出院后 2 - 3 个月)

1. 户外散步与慢跑交替:先散步 5 - 10 分钟热身,然后慢跑 1 - 2 分钟,再改为散步,交替进行,总时长 20 - 30 分钟,每周 3 - 4 次。慢跑速度适中,以能正常交谈、呼吸略加快但不急促为度,选择空气清新、环境安全场所。

2. 太极拳:参加培训班或跟随教学视频学习,每次练习 20 - 30 分钟,每周 3 - 5 次。注意动作规范与呼吸配合,如“起势”吸气,“落势”呼气。提高身体机能,增强心理平和放松。

四、康复监测与评估

1. 运动前、中、后监测呼吸频率、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运动时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220 - 年龄)的 50% - 70%。如呼吸频率超 30 次/分钟、心率超范围、血压波动大或血氧饱和度低于 90%,立即停止运动休息,必要时吸氧处理。

2. 询问患者运动中的主观感受,如疲劳、头晕、胸痛、呼吸困难加重等。如有不适,即使生理指标未达危险范围,也应停止运动并调整计划。

五、注意事项

1. 运动时间:饭后 1 - 2 小时后运动,避免早晨气温过低或空气污染严重时户外锻炼,可选上午 9 - 11 点或下午 3 - 5 点。

2. 运动装备:穿着舒适、透气运动服装和运动鞋,寒冷天气户外锻炼注意保暖,不过度穿戴。

3. 心理支持: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与鼓励,讲解运动康复重要性与方法,助其树立信心配合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