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4年(汉高祖三年)冬楚军围困汉王于荥阳。谋士郦食其建议刘邦分封六国后人以笼络人心。张良及时谏阻指出分封六国后人将削弱中央集权无法激励将士争夺天下。刘邦采纳了张良的意见避免了战略错误。
张良的谏阻不仅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也巩固了刘邦的中央集权地位。他深知分封六国后人将引发新的矛盾和纷争不利于汉朝的统一和稳定。因此他坚决反对这一策略并提出了更加切实可行的建议。
10、虚抚韩彭
韩信在北路战线上顺利进军欲自立为齐王。刘邦大怒但在张良和陈平的劝说下改封韩信为齐王笼络住了韩信。此后楚汉战争的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折。在垓下之战中韩信等人合围项羽最终打败项羽迫其自刎。
张良的虚抚之策为刘邦赢得了宝贵的盟友和支持力量。他深知韩信的军事才能和战略价值因此力劝刘邦封他为齐王以稳定军心。这一策略不仅成功地笼络住了韩信还为后来的垓下之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11、劝都关中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称帝。关于定都何处的问题群臣多主张定都洛阳。张良则支持娄敬的主张认为关中地势险要、土地肥沃是理想的建都之地。刘邦采纳了张良的意见正式迁都长安。
张良的劝都关中之策为汉朝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他深知关中地区的地势险要和资源丰富是理想的建都之地。因此他力劝刘邦迁都长安以巩固汉朝的统治基础。这一策略不仅得到了刘邦的采纳也为后来的汉朝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深受倚重
汉六年正月刘邦大封功臣。张良因功被封为留侯食邑万户。在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斗争中张良虽极少参与谋划但在皇室明争暗斗中他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保持中立态度。刘邦对张良的智谋和忠诚深为倚重。
张良在汉朝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智谋和才能得到了刘邦的高度评价和充分信任。因此他在汉朝的政治地位日益显赫成为了刘邦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13、明哲保身
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刘邦入都关中后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他极少参与谋划以避免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当刘邦有改易太子之意时张良为吕后献计请出“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盈最终使刘邦打消了易储的念头。
张良的明哲保身之道不仅保护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为家族的平安奠定了基础。他深知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无情因此选择了保持中立和低调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使他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和危险还为他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和信任。
14、功成身退
论功行封时刘邦令张良自择封地。张良辞让封赏选择留地作为自己的封邑。他看到汉朝政权日益巩固国家大事有人筹划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目标亦已达到便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公元前186年(汉高后二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
张良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智慧光芒。他在辅佐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中立下了卓越功勋。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而是选择了功成身退专心修道养精。这种高风亮节和淡泊名利的态度使他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
三、成就和影响
1、政治成就
张良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刘邦赢得楚汉之争,建立汉朝。他多次为刘邦献计献策,如佐策入关、斗智鸿门、暗度陈仓、下邑奇谋等,对汉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外,他还劝都关中,为汉朝选择了理想的建都之地。
2、军事成就
小主,
张良虽未亲自领兵作战,但他的军事谋略对刘邦的军事行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建议刘邦联合各地反秦力量共同对抗秦朝;在楚汉战争中,他提出下邑之谋,联合韩信、彭越等人共同对抗项羽;在垓下之战中,他协助刘邦指挥汉军围歼项羽主力。
3、文化贡献
张良精通黄老之道,晚年随赤松子云游四海。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道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他还主持修建了伐桂书院等教育机构,为当地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轶事典故
1、名字由来
张良字子房。“良”谓王良,“房”谓房宿,皆星名。《史记·天官书》有载:“汉中四星,曰天驷。旁一星曰王良。王良策马,别骑满野。”《尔雅·释天》亦云:“天骑,房也。”郭璞注曰:“龙为天马,故房四星谓天驷。”王良乃古之善御者,因以为天上掌管天驷之星宿名,故以“房”应“良”。“子”为男子美称。
2、貌若好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