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姚建年院士,1953年11月出生于晋江市英林镇下伍堡村??。
晋江市,别名刺桐、瑞桐、泉安,是中国福建省所辖的一个县级市,由泉州市代管。
晋江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其东濒台湾海峡,西和南安市接壤,南与金门隔海相望,北同鲤城区、丰泽区毗邻,东北与石狮相连。
晋江历史悠久,先秦时期,晋江是古越族和畲族的聚居地,已发现的新石器至青铜时代文化遗址共四处,如霞行遗址、八仙山遗址、岭山遗址、思母山遗址。
秦统一中国后,晋江属闽中郡。此后历经多个朝代的变迁,晋江的归属和行政区划不断调整。
唐开元六年(718年),析南安县东南部始置晋江县,属泉州管辖,州、县同治。
此后,晋江一直是泉州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民国时期,晋江先后隶属于南路道、厦门道、第五、第四行政督察区等。1992年撤县设市,成为福建省下辖的县级市,由泉州市代管。
晋江文化底蕴深厚,它是闽南文化发祥地之一,有“声华文物、雄称海内”“泉南佛国”“海滨邹鲁”的美誉。
出生地解码
姚建年院士出生于福建晋江,出生地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晋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闽南文化中蕴含的爱拼敢赢精神对姚建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精神激励着姚建年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拼搏、勇于探索,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轻易放弃,坚持不懈地追求科学真理。
晋江是着名的侨乡,华侨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交融。
这种多元文化的环境培养了姚建年开放的思维和广阔的视野,使他在科学研究中能够积极吸收不同的思想和方法,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为其科研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思维基础。
晋江重视教育,为姚建年提供了一定的早期教育资源。
在成长过程中,他能够接受较为系统的基础教育,为后续的学习和科研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这种良好的教育启蒙使他对科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晋江地区人才辈出,有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学者等成功人士。
这些榜样的存在为姚建年树立了奋斗的目标和榜样,激励他不断努力,追求卓越。
在成长过程中,他可以从这些榜样身上学习到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为自己的科研道路提供借鉴。
院士求学之路
1982年2月,姚建年从福建师范大学化学系化学专业大学毕业。
1987年-1993年,姚建年从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合成化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
求学之路解码
姚建年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姚建年本科阶段在福建师范大学度过,福建师范大学为姚建年提供了系统的化学专业知识教育,让他在化学领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这是他后续深造和科研的重要基石,为其理解和探索更深入的化学知识与理论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当时福建师范大学的学习氛围浓厚,同学们学习刻苦,这种氛围感染并塑造了姚建年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使他在日后的学习和科研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自律和钻研精神,能够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和科学真理。
大学学习激发了姚建年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让他对化学领域的未知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他日后投身科研工作埋下了种子。
日本东京大学是世界知名的高等学府,拥有先进的科研设备、优秀的师资队伍和前沿的学术资源。
姚建年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能够接触到最先进的化学研究理念和方法,极大地提升了他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日本留学经历,使姚建年有机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者交流合作,了解国际化学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这种国际视野的拓宽,让姚建年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为他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日本期间,姚建年在《自然》上发表了《三氧化钼薄膜的可见光变色效应》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