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古法重现!

祝忆孙和韩喜凤两人都忍不住凑了过来。

季友年此时此刻,没有回答两人的问题,而是细细的看着陈路的手指。

只见陈路在拨药的时候,甚至会有一些回拉和细微的调整。

不仔细观看,压根看不出来端倪。

陈路四指链接纸面,而拇指拨动之余,其余四指还略有回弹。

整个动作和古代用秤来称重增减,似乎异曲同工之妙!

季友年忍不住眼睛里满是亮光,惊讶的说了句:“好厉害!”

“真的好厉害!”

“这绝对是逐剂回戥!”

“简直是难以置信啊。”

“我一直以为,这种技术,只是传言,可现在……真的是亲眼看到了。”

“难以置信!”

“这样的手法和技术,竟然都能传承下来吗?”

“没有被电子秤给淘汰,简直是……让人感觉匪夷所思。”

“甚至是……现在社会,还会有人精通这种技术?!或者说……还有人愿意去学习这样的技术?可怕!”

季友年连连惊呼,看着陈路的眼神里,满是难以置信!

这是以后……

祝忆孙忽然想到了什么,连忙看向季友年:

“你说的是……逐剂回戥?!”

季友年连忙点头:“是的!”

祝忆孙恍然大悟,看着季友年,然后看向其他两位老友,有些面色惊讶的说到:

“你们知道吗?”

“陈路刚才的针灸,似乎用到了这样的技术!”

“逐剂回戥!”

“而且是在针灸麻醉的时候,使用的手法。”

范木山有些诧异的看着祝忆孙:“这不是……药师的手法吗?怎么针灸也有?”

祝忆孙有些激动,因为……他刚才并没有完全意识到陈路的手法存在特殊。

甚至觉得,陈路刚才的针灸,手法怪异!

没有当回事儿。

但是!

当季友年说出"逐剂回戥"这个东西以后,他整个人似乎想到了什么,联想起各种信息,顿时有些难以置信。

祝忆孙连忙说道:

“你们知道吗?”

“针灸麻醉,其实不是今天才有的,更不是今天才成熟的!”

“这个过程,我们持续了五十年!”

“只是……中间断档了罢了。”

“1972年的时候,尼*松总统访华期间,针灸麻醉手术的展示成为了中美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20世纪60年代,针灸麻醉在中国逐渐成熟并引起国际关注。1971年,美国记者詹姆斯·赖斯顿在中国接受针灸治疗腹痛的经历被《纽约时报》报道后,针灸在美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尼克松访华期间,中方特意安排了针灸麻醉手术的参观活动!”

“那一次,我是有幸亲眼见证的!”

“印象十分深刻!”

“我那时候三十三岁,大家都知道,当初首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院长,是秦勤生!”

“秦老爷子,是针灸大家,那也是我们国家针灸技术最辉煌的十年。”

“那时候,秦老爷子亲自用针灸麻醉做了一台手术!

那是……对,1972年2月24日上午的时候!

尼克松访华团来到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观摩了一场针麻右肺上叶切除手术。

秦老亲自用出来了针刺麻醉!

效果十分显着!

手术过程中,患者在没有使用任何麻醉药物的情况下,仅通过针刺麻醉完成了肺叶切除手术。

手术期间,患者意识清醒,能够回答问题,且各项生命体征稳定!”

“那件事儿,我记得十分清楚!”

“因为这件事儿的意义,太过于显着了。”

“当时,尼@松总统真的被吓到了,他还是第一次看见,如此清醒状态下的麻醉手术!”

“那是我们国内最巅峰的针刺麻醉手术。”

“毕竟,麻醉,也是分很多层次的,不是所有的手术都可以麻醉进行。”

“比如,颅脑外科手术,是最需要针刺麻醉的,因为需要在手术期间,对患者情况进行交流,可是……这种手术,压根实现不了,因为针刺麻醉的程度,压根达不到开颅手术的级别!”

“而秦老爷子,也代表了当初巅峰的水平,能进行内脏手术。”

“尼*松当时被吓了一跳,若是中国掌握了这样的一项技术,他简直无法想象,会带来什么样的反应?”

“对于世界医学而言,会造成什么影响?!”

“而秦老爷子在术后和对方交流的时候,告诉对方,针刺麻醉的难度很高,主要在于手法方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手术途中,需要不断行针!”

“而且那时候的仪器精度,是无法做到手法行针的地步的。”

“尼*松那时候,才松了口气,毕竟不是每一个专家都是秦老爷子这样的水平!”

说到这里,祝忆孙有些感慨的苦笑一声:

“那时候!”

“我们真的是举国震惊。”

“大家对于针灸麻醉的期待,已经到达了巅峰,甚至于……大家已经开始畅想未来!”

“秦老爷子那时候已经六七十岁了,他也是心怀壮志,他告诉我们!”

“针刺麻醉的核心技术之一,就是需要手指的随时调节!”

“就如同药师的手法之一逐剂回戥那样,才行。”

“在古代,有很多药师,掌握了逐剂回戥这样的技术,十分了得!”

“所谓逐剂回戥,在抓药过程中,采用“逐剂回戥”的方法,即每抓一味药都要反复称量,确保每一剂药的剂量准确。例如,抓7剂药时,先称出总量,再逐剂分配,每次称量后调整剂量,确保每剂药的精准。”

“这是一种手法,保持手感以及协调性的训练方法!”

“秦老爷子认为,若是真的掌握了这样的一项技术,说不定,颅脑针刺麻醉,也是可以做到的!”

“但是!”

“秦老爷子说,时代变了,掌握有这种逐剂回戥甚至可能已经没有了!”

“毕竟,现在这社会,谁会去专门练习抓药呢?”

“那时候,秦老爷子其实已经触摸到了这种门槛了,那时候……大家都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可是,过了一年,秦老爷子突然走了!”

“甚至于,那时候,那些掌握了针刺麻醉特殊手法的人,相继离开。”

“他们走了之后,针刺麻醉出现了断层!”

“这才导致了这项技术,这么多年都没有攻克,今年才开始逐渐回来。”

“人才的凋零,中医的断层,这是关键所在!”

说到这里,大家都忍不住沉默的叹了口气。

事实上!

中医断层的存在,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中医外科手术的断层,更明显。

其实,古代中医是有手术的,可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历史原因,中医外科逐渐出现了断层。

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中国医学受到了西方医学的强烈冲击!

那时候,新思潮已经出现了,极左极右思想十分严重。

中医很多瑰宝和技术,出现了彻底的断层。

一方面是那时候的年轻革新人,他们对于中医保持有极端否定的态度!

就如同否定文言文一样。

同样!

西方医学那时候资本也已经形成,虽然还不成熟,但是绝对不允许看到威胁的出现。

所以,才出现了断层。

甚至还编造出各种各样中医不会手术的理由。

比如说中国古代封建迷信,敬重尸体什么的……不会开刀!

事实上,这不是扯淡呢吗?

怎么可能不会手术?

中国古代,基本上三年一小仗,十年一大仗,百年一战争的……

那种时代背景下,刀伤枪伤箭伤……等等,各种外科伤势数不胜数。

难不成古代的军队和领导都是傻子吗?

他们就连外科都不会治疗?

这不是扯淡么!

中医,可不仅仅只是内科医学,而是杂合了内外妇儿等多方面的综合的成熟医学体系。

《黄帝内经》早就有了外科记载,《刘涓子鬼遗方》、《外科精要》、《外科正宗》等等……数不胜数!

而《刘涓子鬼遗方》这一外科专着,成书于南北朝时期!

书中详细记载了几十种外科手术的方法、步骤以及术后护理,反映了当时外科手术技术的成熟程度。

华佗在汉朝都敢做开颅手术,你说古代没有外科,这可能吗?

当然了,外科有是有!

只能说是抗生素和无菌环境的发展和出现,让外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所以,中医的断层,其实是每一个中医人的遗憾!

就如同当初老一批针刺麻醉的老者离去,也是一个道理。

祝忆孙的这一番话,让大家感慨不已。

可是……

眼下压根不是讨论这个的时候!

最重要的是,陈路这种逐剂回戥的手法,可能对他们而言,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冲击!

同样,此时此刻,祝忆孙忍不住看向陈路,眼神灼热,甚至是充满了期待和兴奋。

若是陈路真正的掌握了这种技术!

对于针刺麻醉的效果,绝对会是飞跃性的提升。

而且,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比起当初更加成熟了。

陈路这种技术,完全可以配合人工智能或者是特殊的精密电子仪器进行操作。

季友年这时候忍不住摇了摇头:

“已经没有比下去的必要了!”

“哎……”

“陈路的优势太大了。”

“真的难以想象,这种逐剂回戥技术和手法,都能流传下来!”

“关键是……还是一个三十岁的小伙子掌握了这样的技术!”

“我比起他,都要差了不少。”

“更别提其他人了。”

“哎……”

“后生可畏啊!”

季友年的一番话,声音不大。

可是!

却让现场的范木山等三位评审,和穆田这位临渊阁阁主全都沉默了下来!

这……

这陈路,简直是超出了他们对于中医的认知。

医阁几百年!

惊才惊艳甚至是惊世骇俗的人,出现了太多了。

可陈路这样的人,还是第一次看到!

他只有三十岁出头啊!

是怎么就学会并且掌握了这些恐怖的技术的?

真的是让人……感觉到可怕!

……

……

ps:还有一章,我还在写,昨天写完了,以为发布了,结果……没有点,才看到……

抱歉哈!

医院年会,可能是闹腾的比较糊涂了吧……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