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给寡人说李隆基。”
“哦。”
李缘翻出了《旧唐书》。
虽然《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等都记载了唐朝的事,可由于一些史官的主观因素,嬴政连唐高宗李治时期的历史都没听完就让李缘以《旧唐书》为主。
实在是另外两本里面,宋朝人写的一些内容让嬴政这个秦国人都听不下去了。
当听到宋朝史书里说唐太宗在长孙皇后去世后、差点就立了亲弟的原配杨氏为皇后时,嬴政当即就不屑了。
“唐太宗若有如此善变,那么那些功臣怎么没一个死的?怪不得你们后世会说司马迁是史家绝唱,原来是他以后史家成这样了?!”
这是嬴政当时的原话。
司马迁虽然较为公正、不会将别人的功绩抹掉或者功过不写,但依旧有个人情绪,看《史记》时可以很明显的看得出他喜欢谁。
原本嬴政还对他有些不爽,毕竟这货不喜欢自己。
可自从听到后世其他史官写的史书后,他发现司马迁还真是难得,至少他真的会将别人的功过写出来供后人自己想,他的主观态度不影响他对你功过的记述。
哪和宋朝一样,直接编……
宋朝史官直接将司马迁在嬴政心里的地位拔高了。
李缘翻到了自己上次说的那一页。
“八载春正月甲申,赐京官绢,备春时游赏。二月戊申,引百官于左藏库纵观钱币,赐绢而归。三月,朔方节度使张齐丘于中受降城北筑横塞城。夏四月,咸宁太守赵奉璋决杖而死,着作郎韦子春贬端溪尉,李林甫陷之也。幸华清宫观风楼……”
小主,
嬴政眉头渐渐皱了起来。
其实李林甫当政时期,唐王朝的中央朝廷里就已经有乱象了。
然而李隆基还是在沉迷享乐,于华清宫中与杨贵妃嬉戏。
你说他全然不知道吧,未必。
可你说他聪明吧,他却坐视局面发展。
后世有人说,安史之乱的根源是唐朝建立之初地方权力过大,李渊和李世民他们要么是对自己太过自信,要么就是因世家局面不好收权而没办法。
先不说这两人当初是怎么想的,仅说地方权力过大这事。
仔细一想就会发现,这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基础条件,但不是直接条件。
地方权力过大?
那怎么之前那几任皇帝期间没爆发安史之乱?
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他们的能力兴许还不如李隆基呢,他们在任的时候中央朝廷内还内斗呢,那时候也没见地方爆发叛乱啊!
当听到李隆基在马嵬坡赐死杨贵妃时,时间已经快到了傍晚。
嬴政叫停了李缘。
对着门口喊了一句,让锦陇去准备晚膳后,他给听了半天的这段历史下了一个定论。
“你说得没错,李隆基死得太晚了。”
来自千古一帝的最终认证。
看着他那有些阴郁的表情,李缘笑了笑:“你好像很气?”
“给宦官监军之权、对宠幸之臣忠奸不分、重用外族藩将、贪于享乐、听信谗言催促将领……如果说这些还能解释为堕落和愚蠢的话,那赐死杨贵妃直接就证明了他人不行。”
嬴政说:“寡人就不信那时候他还没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可他却连兵权都抓不稳,最终要靠推出自己心爱的女人去平怨,这还是个男人?”
嬴政并不是有多同情杨贵妃。
相反,他觉得这女人就是个累赘,只会耽误一个帝王勤政的能力。
可累赘是一回事,推出去顶罪是另一回事。
明明是自己犯下的错,却需要用自己心爱之人的死作为手段之一,这非帝王之道。
对崇尚王道、霸道的嬴政而言,这是无能之举。
更别提李隆基干的那些事:
唐朝规定内侍省不设三品官,他却不仅设了,还给了太监监军之权甚至让太监代替自己去巡视;安禄山一介藩将,却能身兼三镇节度使;边关人心有异那么多年,他却宛如聋子瞎子一般;前线将领作战,他却听信不识军事的亲信蛊惑自己也无军事才能……
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李隆基身上抹不掉的污点。
“开创了古代巅峰的开元盛世?”嬴政冷哼一声:“寡人严重怀疑自那之后真正的唐玄宗就累死了,怕不是有个废物和你曾说过的一样魂穿了过去!”
这李隆基前后的差距不得不让他多想。
或者还有一种可能:
那就是李隆基本身就是个废物,只是前半生他由于危机和热血未凉,在唐朝强盛的国力和许多前置条件上才表现出一副兢兢业业的样子,开元盛世实际只是唐朝的厚积薄发,和他个人毫无关系。
“不然实在难以解释,为何史书中有那么多教训,他却一个个都犯了!”嬴政说。
李缘摇了摇头。
教训?
后世人类不一样没学会任何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