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里。
面对眼前这个和自己同岁的青年,刘邦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卢绾,你要来秦怎么不早跟我说一声?我来接你嘛!”
“哟,稀奇啊!”
卢绾故作惊讶:“现在知道接我了?你来秦国前怎么不记得跟我说一声?要不是进了秦国后听到点你的消息,我还以为你家被秦国人杀了呢!”
“……”
自小一起长大,还曾一起偷鸡摸狗,卢绾和自家亲人一样从没有瞧不起自己,某种程度上卢绾比老爹还和他要亲近。
可就这么一个好友,他当初来秦时因为是被绑来的,之后一段时间又暂时处于信任观察期,没办法通知;后来自己升官了,想找卢绾却因为他也离乡了不知道在哪,秦王派人去接自己家人时,卢绾也还没回乡,以至于一直没联系上他。
但没想到,卢绾却因为去了大梁后没找到刘邦,心急回乡去找了,结果听说他家都被秦国人接走了,又火急火燎的找到了秦国来。
如此深情厚谊,刘邦着实汗颜。
“既然来了就别走了,我给你谋个官职。”
“你还是没变。”
“是吧!”刘邦笑了。
“还是一样无耻。”
“……”刘邦笑不出来了。
“现在想在秦国做官,要么通过招贤馆的那个考试,要么去基层当半年小吏合格后再调用,除此之外,哪怕是国师举荐的人也不得没有寸功就居高位。你现在说这话,不脸红吗?”卢绾看着刘邦,很是欣慰的说道。
他还是这么无耻,我就放心了。
“对了,你因何去大梁找我?”
说起这个,卢绾神情有些低落。
他当初和刘邦一起离乡,刘邦去大梁找信陵君,他则去齐国求学。
可平民的他,即便有些学识,又怎么能与那些家学深厚的贵族子弟相比?
连续想拜入几个先生,却都因为身份和学识受阻。
这让他大感挫败。
一时间,他开始考虑是否需要找个贵族投靠,先充当门客再谋出路。
“等等!”
刘邦忽然叫停:“当时候秦国学宫才刚有消息吧?齐国那时候还有那么多先生,你也不像个会去自讨苦吃的人,怎么会没一个人要你?你不会是去找稷下学宫里的那些人吧?”
在刘邦看来,以自己这好友的能力,拜入个不是那么出名的百家之人麾下还是可以的。
除非卢绾狂妄到去稷下学宫,不然不至于如此落魄。
卢绾沉默了。
“我确实没想着找大先生,只是找的儒家几个子弟,可他们依旧不愿意。”
“为何?”
“似乎是对我身份有意见。”
刘邦满头问号。
儒家以前不是也有过收平民子弟的习惯吗?难道现在变了?
那他们不得被墨家和法家打死去?
“好像只是齐国的儒家。”卢绾有些不确定:“我曾听到过一些传言,荀子给秦国说的好话、加上秦国的白纸一起传来,有些人认为秦国对学宫的想法玷污了书香圣地的高尚,让任何身份的人都可以通过考试进入还能连接朝堂,会让学宫的神圣被……”
“哪个人说的?我现在就去找他!”刘邦当即激动了。
现在秦国学宫里聚集了一大帮从其他六国来的人。
一个个的都在里面开分院、试图抢学生,还包括抢着书资格、宣传名额等等权力。
齐国的先生来得最多!
神圣性哪去了?
一侧的屋顶上。
隐身的两人中,嬴政有些奇怪的看向李缘:“史书里怎么不记得卢绾有过这个经历?”
李缘也有些疑惑:“啊?我不知道啊!”
“兴许是我带来的蝴蝶效应吧,可能是那时候我们秦国学宫的消息让齐国那些老古板心里不爽,也可能是因为荀子的原因,然后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脾气就暴躁了,无意间把卢绾赶走了。”
“现在嘛……自己着书立传、学生可能成为朝堂大臣、甚至自己学派的思想也可能被朝堂接受,这诱惑当前,放弃点原则也不是不行。”
“……”
卢绾说出了自己的经历,随后有些无奈的笑了。
“说来,我还真是来投奔你的,你现在也算个大官了不是?我听说你还曾在朝堂里跟李廷会辩驳过?”
“刚来时不知详情而已。”刘邦摇了摇头。
现在回想起来,他当初的许多建议或许出发点是好的,执行效果也对百姓有利,可这执行难度和过程,却需要耗费巨大心力。
进了玄衣卫知道许多朝堂内情之后他才恍然发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