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京
皇城宣德殿
姬康身着龙袍,端坐在高高的龙椅之上,扫视着在场的群臣。
“众卿家,朕今日召集尔等前来,乃是为了商讨对汝州用兵一事。”
治粟内史欧阳泰面露难色:“陛下,微臣斗胆进言,国库空虚,实难支撑百万大军出征所需之粮草。”
姬康闻言,脸色瞬间阴沉下来,双目中射出凌厉的光芒。
“国库空虚?哼!朕乃天下共主,难道还愁无粮可用?“
“没有粮草那就加征赋税!”
“苦一苦百姓,也要凑齐这出征的粮草!”
“汝州之地,绝不能落入逆贼奸臣之手!”
“朕今日召集尔等前来,是商议怎么打?而不是打不打!”
大殿之内,群臣面面相觑,皇命难违,只能硬着头皮,各抒己见。
“陛下,微臣以为,此次出兵汝州,首要是集中兵力对付曹鲲。”
一位大臣挺身而出,声音铿锵有力:“曹鲲野心勃勃,若让他染指汝州,北方局势必将动荡,因此,臣建议,大军可分三路,一路从玉京出发,一路从齐州发兵,一路从冀州出兵,三路齐出,让曹鲲首尾难顾。”
姬康微微点头:“嗯,此计甚妙,此次出征就由梁王为元帅,总领三军,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太子姬高闻言,立刻站起身来,高声附和道:“父皇英明!梁王能征惯战,素有威望,定能率领大军凯旋而归!”
秦王姬鸿的眼中闪过一丝不忿之色。
梁王姬盛是太子姬高的人,若让梁王掌兵,无异于让太子掌握了军权。
“父皇,儿臣斗胆进言。”
姬鸿站起身来:“儿臣在北疆征讨犬狨多年,深知战场之凶险,军情之瞬息万变,三路大军相隔甚远,若是统一调度指挥,恐会贻误战机。”
姬康看向群臣:“卿等以为如何?”
中大夫萧坦道:“陛下,,臣以为,秦王殿下所言极是,曹鲲此人惯用骑兵,而骑兵来去如风,行军一日数百里,三路大军相隔千里,统一指挥,确实存在诸多不便,稍有延误,便可能酿成大祸。”
姬康眉头紧锁,显然在权衡利弊。
太子姬高对着大行令姜仲使了个眼色。
姜仲会意,立刻站起身来,高声说道:“陛下,臣以为,三军虽相隔千里,但梁王殿下久经战阵,且有修士辅佐传令,军令瞬息可达。”
姬康闻言,微微颔首,似乎对姜仲的提议颇为满意。
就在这时,中常侍韩利走了进来,跪拜禀报:“陛下,奋威将军秦丹求见,说有平定汝州之策。”
太尉阎奇闻言,大声怒斥:“胡闹!重臣廷议军国大事,一个小小将军能有什么良策?”
姬康问道:“可是秦文远之子?”
韩利回答道:“回禀陛下,秦丹正是秦文远嫡长子。”
秦文远因丢失庐州而被免去爵位,但因其尽忠而死,朝廷还是恩典了秦家,赏赐秦丹了一个奋威将军的官职。
姬康道:“传他进殿。”
须臾之间,玉树临风的秦丹走进大殿,跪拜在姬康面前,高呼万岁。
姬康看着秦丹,问道:“秦丹,你有何良策可平定汝州?”
秦丹站起身来,躬身行礼道:“陛下,微臣以为,若要平定汝州,不必直接出兵,兵法云:‘上兵伐谋’。“
“微臣有一计,名曰‘攻庐救汝’,陛下可派大将攻打庐州,曹鲲得知庐州被攻,必然会调兵相救,如此,既可分散曹鲲之精力,又可在庐州设伏,以逸待劳,击败仓促救援的曹军。”
“庐州得胜之后,曹鲲必然心急如焚,此时再派大军攻汝州,令其腹背受敌。”
姬康眼中一亮:“好!好一个‘攻庐救汝’之计!”
姬康采纳秦丹的计策,任命秦王姬鸿为西路元帅,率军八十万攻打庐州,秦丹为副将辅佐姬鸿,同时,梁王姬盛仍为东路元帅,屯兵冀州、齐州,伺机出兵汝州。
就在朝廷调兵遣将的时候,汝州已是一片肃杀之气。
七十万大军如黑云压境,悄无声息地在这片土地上集结,目标直指汝州治所常明城。
大帐之内,曹鲲面容冷峻,坐在帅位上,目光如鹰隼般锐利,扫视着帐中的一众将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