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鬼子战车第三旅团装备的炮战车是“二式炮战车”,最早在1937年开始设计。
满洲事变之后,精明的小鬼子发现,对付华国的防御工事和碉堡需要比标准的47毫米(1.85英寸)和57毫米(2.24英寸)更大口径的火炮。
1939年,小鬼子首先在97式“九七式”战车底盘上研制了一种新炮塔,装备有41式75毫米(2.95英寸)山炮。
经过一系列的改进和权衡,最终定型的“二式战炮车”重约16吨,配备了三菱制100式空冷V-12柴油发动机,功率为240马力(179千瓦),配备了杆杆悬挂系统。
因此,“二式战炮车”续航里程约为100公里(80英里),在平坦道路上的最高时速为44公里/小时(27英里/小时)。
二式战炮车的双人炮塔可以全方位旋转,并搭载了改进后的九九式75毫米炮。
炮塔装备了高爆弹,而自1942年末后又增加了穿甲弹。
为了应对步兵目标,炮塔还装备了同轴7.7毫米(0.31英寸)九七式机枪,这门机枪的曳光弹可以帮助炮手确定目标距离。
焊接式车体部分采用了倾斜设计,提供了从12毫米(底板、甲板、车顶)到50毫米(正面、车头)的防护厚度(0.47-1.97英寸)。
而因为小鬼子跟M国开战之后,其本岛被封锁,各类资源都得不到供应。
因此,生产的二式战炮车的数量极其有限,而基本上全部供应给了第三战车师团。
第三战车师团在小鬼子军内,那是出了名的兵强马壮,但是并没有什么出彩的战绩。
当初在华北和东北设立三个师团,就是为了防范北极熊,但是因为一系列的原因,双方的装甲部队并没有发生过激战。
而战车第三师团师团长上月良夫一直懊恼,没有给他大显身手的机会,终于就在关东军调动的时候,他迎来了日思夜想的机会。
上月良夫接到冈村宁次的命令,让他从张家口调动到乌兰察布,然后昼伏夜出潜伏到从大同到乌兰察布的必经之路上。
保持绝对的静默,并且利用草皮进行伪装。
小鬼子也是真的很,白天都躲在山坳里面或者是装甲车内,车内五六十度的高温愣是热死了几十个小鬼子,但是愣是在这挨了一天一夜。
要不是他们准备发动进攻,拆掉了伪装,独立纵队航空师的侦察机还真的不一定能发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