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早朝无功而返

丰华传 小众的让步 3434 字 25天前

钱伯华把格局放大意欲陷董平安于不义,庞贤东也没闲着,他撺掇朝臣一起向董平安发难。

陆知心看到这一状况很是欣慰,他没想到庞贤东还会玩这一手,这一手虽然制服不了董平安,但可以极大压制董平安的嚣张气焰,让这厮不得不有所收敛。

御史中丞徐复看不下去了,作为南平王女婿的他要是再不振耳发声,那就太不像话了,于情于理他都不能干看着董平安受群攻,他一个箭步便冲到了群臣的面前。

“各位大人,不要这么大声,也不要刻意针对董尚书,大家凡事都讲点理,不要以多欺少,董尚书平素对你们还是可以的,你们可不能跟着坏蛋一起乱起哄。”

徐复口中提到了坏蛋,这个坏蛋说的谁,坏蛋心里自然清楚。

众臣本就是麻着胆子在群攻董平安,为的是讨好陆知心,现在被徐复这么一说,他们便想退却了。

庞贤东可不想这些人退了,忙连推带搡阻止。

“徐中丞,董尚书为一己私利搞乱整个朝廷,大家说说怎么了?你凭什么出来干涉?你这么热心干涉,莫非你是幕后推手?”

庞贤东脑袋瓜子委实不笨,懂得反推,以此得出徐复是幕后推手一点问题也没有。

徐复听到庞贤东指责他是幕后推手,当然不能接受。

“庞枢密,你休得胡言,本中丞才不会做这些龌龊事,若不是本中丞看你一大把年纪了,本中丞定要与你没完。”

徐复态度有点着急,接受不了人家对他的污蔑。

庞贤东看徐复有些气急败坏,心里很是高兴。

“徐中丞,真没想到你真是幕后推手,你这么干是不是想挑起内讧?你好从中渔利,你太阴险了,你把董尚书当什么了?当刀使吗?”

庞贤东很灵活,他一步步把事挑大,企图把矛盾归于徐复一人。

徐复自然不能坐以待毙,换了一种方式回击。

“庞枢密,你居然敢在朝上胡说八道,你有把官家放在眼里么?你连御史中丞都敢诬蔑,你这胆子比天都高了,是不是要天收了你?”

徐复这个时候提天提皇帝,就是想利用皇帝来训斥庞贤东。

皇帝也乐得被徐复利用,皇帝早就想训斥庞贤东了,只是苦于没有机会,现在正好可以借此机会训一训。

小主,

“庞枢密,这里是朝堂,不是你府上,你悍然唆使大臣攻击董尚书,你可知罪?你不要以为人多就可以为所欲为,如果你只是一枚卒子,那你的主子一定会丢卒保车的。”

皇帝似乎没给庞贤东留什么面子,不过庞贤东并不在意,相反庞贤东还要劝皇帝一句。

“官家,你这是明打明袒护他们,你袒护他们能得到什么,他们就两个人能代表谁,众大臣可都站在这边,官家你应该晓得选边。”

庞贤东这话有威胁的味道,威胁的不是别人正是大宋皇帝。

董平安立马出来怼庞贤东。

“庞枢密,你真是胆大包天,敢这样威胁官家,你不想活了么?即便你不想活了,你考虑过你的家人么?你这样欺君罔上,官家完全可以诛你九族,看你老实不。”

这就诛九族了,也太随便了。

庞贤东心里叹了一口气,正想反驳董平安,钱伯华上来了,只是有点意外的是,钱伯华这一上来众臣便借故退了。

钱伯华首先质疑庞贤东有没有欺君罔上。

“董尚书,欺君之事可不能乱说,我们都没有看到庞枢密欺君,不知董尚书从哪看到的,今日朝会主要是讨论一下郭侍郎跟陆权知被无端扣押之事,其他意气之话就不要提了,不过既然有人怀疑南平王方面抓人极很有可能是出于报复,我们就必须把这个查实清楚,南平王即便贵为王爷也不能肆意妄为。”

钱伯华替庞贤东说完话,接下来便要对付董平安。

徐复正好站钱伯华对面,他知道钱伯华的企图便正面硬扛钱伯华,这顿硬扛迫使钱伯华不得不住口。

这还不算完,董平安看钱伯华处于下风便乘势追击钱伯华,这让钱伯华开始有多风光,现在就有多狼狈,即便庞贤东大力出言帮腔也无济于事。

一旁的陆知心看到这种状况很是无语,他真没想到皇帝会来帮手,再一个他没料到不问世事的御史中丞徐复会出手,由此看来想斯文解决问题已无可能,必须要动武。

可当陆知心想到动武又有点不安,虽然动武是稳操胜券的,可在动武过程会发生什么意外真不好说,那个南平王赵松蛰伏了这么多年不会这么弱势的。

或许南平王赵松在东京汴梁城就布有奇兵,如果调北大营入城参与行动,那动静又会太大,很容易引发大流血,且南平王赵松必定作困兽之斗,形成僵持就不好了。

陆知心想到这对动武之事就不太确定,就想与人商议这个事情,偏他的两大帮手都被抓了,他一时之间不知找谁商议好,这么大的事自然不能随便找人,稍有不慎可能会被人反算计。

正愁云满布,忽听皇帝气乎乎的喝道:“这点小事都不要啰嗦了,朕乏了,散朝!”

语罢皇帝拂袖而去。

陆知心看到这非常愕然,皇帝比之前牛多了,之前有那人在也没这么牛过,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这个牛是南平王赵松给的?

陆知心还没回过神来,众臣已围了上来,他们没有第一时间走,似乎是在等陆知心的指示。

陆知心正郁闷,哪有什么指示,见众臣过去只能敷衍一下。

“各位,既然散朝了,那各位请回吧。”

众大臣听到请回心情很爽,他们纷纷跟陆知心告辞,庞贤东亦是如此,他出宫后回了他的枢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