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当然要装箱了。
现在的箱子种类已经很多,讲究就用原木箱子,不那么讲究就使用藤条箱子。
齐国贵重的礼物都送了,使用的肯定是原木箱子,并且还上了漆。
“有几件礼器。”中行偃特别提醒。
楼令听得一愣,讶异道:“有列在礼单上吗?”
中行偃朝晋君周的方向看过去。
礼单出了国书的手,直接来到晋君周这一边,其他人暂时没有看过。
齐国、宋国和郑国目前都是送财童子,逮住机会就大肆送礼,见谁都笑脸相迎、
“齐军应该出动了吧?”晋君周问道,没有提礼单上有没有将礼单列进去。
如果齐国送礼的时候奉上礼器,并且写在礼单之上,事情性质会变得极其有趣。
只需要知道一点,礼器可不是能够随便乱送。
将自己视为周天子的臣子,朝贡中才会带着礼器,并且是名列礼单之上。
楼令见晋君周改变话题,没有为难的意思,说道:“不出意外的话,是应该出动了。”
礼单上有列着礼器吗?有的。
只是,除了礼单之外还有附表,写明请晋君周代为转呈周天子。
齐国不知道晋国已经将周王室撇到一边吗?一定是知道的。
毕竟,齐国现在就是比以往更加需要看晋国的脸色,必然更加重视收集晋国的相关情报,怎么可能连那种大事都不知情呢。
有意思的事情是,齐国君臣明明知道晋国对周王室的态度,还搞出转呈礼器。
那样一来,不用过多猜测,一定是齐国君臣在试探晋国到底想干什么了。
齐君环和国书来“虎牢”这一边,统筹和指挥战事的任务被高固一肩挑起。
难道是高固的能力很强,能够率军轻易将莱国灭掉和实施吞并吗?接下来看齐国与莱国的交战过程,大概会看上去就是这么一回事。
事实则是齐国为了成功兼并莱国已经准备了四十多年之久,尤其是莱国有四成贵族或头人被齐国所收买,不说栓条狗当指挥都能打赢,只要不是瞎指挥的话,齐国对莱国的战事会很顺利。
晋君周突然间有些惆怅,说道:“不是大河改道的话,我们与齐国可是比邻。”
楼令一时间没有太搞懂晋君周是个什么意思。
“齐国毕竟是旧日霸主,有着比较深厚的底蕴。若是让他们吞并了莱国,必将成为大害。”晋君周说道。
这一点倒是说得没有一点错误。
历史上,齐国吞并莱国没有遭到晋国的干涉,也就是造成了既定的事实。
齐国消化莱国大概是用了二十年不到的时间,等他们在列国舞台重新变得活跃的阶段,当时的吴国也崛起了。
在那一个阶段,晋国和楚国一再爆发内乱,后面楚国更是被吴国打趴下,使得局势看上去像极了齐国和吴国正在展开争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更后面,齐国成了两帝之一,与崛起的秦国遥远相望,一块折腾夹在中间的列国。
中行偃颔首道:“君上所言极是啊。”,他说完还看了楼令一眼,眼眸里带着探究。
那不是楼氏与齐国结成姻亲了吗?
他们倒不至于怀疑楼令会看在姻亲的份上任由齐国发展,只是要说完全没有顾虑也是不可能。
楼令做出愣神的举动,不可能诚惶诚恐,收敛笑意说道:“国策已经决定,按照计划实施即可。”
晋国制定的国策就是先吞并郑国,再灭掉卫国。
后面?暂时没有后面的计划。
消灭以及吞并郑国的难度怎么样?大概是比灭掉卫国要困难许多。
没别的原因,左摇右摆近百年之久的郑国,他们不止将“新郑”打造得固若金汤,连带“新郑”周边的城池在城防上也是极为完善。
这么说吧?光是怎么来攻克“新郑”这一座坚城,足够晋国君臣头疼。想要创造出专心攻打“新郑”的环境,起先不止要先拔除周边的城池,逼迫列国加入攻打的队列也是必行之事。
所以,晋国要先找到出兵的名义,再来真正实施计划。
计划实施之后,面对一座座城池该怎么清扫过去,到时候就很考验晋军的攻城能力了。
出兵名义的话?看看郑国现在在干什么。
郑国目前就在做一件事情,不断不断地对晋国君臣撒币,有由头或没由头就是送礼。
很搞笑的事情是,晋国君臣面对郑国君臣一再送礼,不收还不行。
晋国权贵无一不贪婪,这属于是世人皆知的事情。
没有由头都能榨油,有人送好处却是不收,不等于明明白白又清清楚楚地告诉送礼者“别送了,我们要自己动手抢”吗?
所以了,目下的晋国君臣很纠结,好处不拿心里会很难受,拿了好处又不好对郑国过于凶狠。
幸好是齐国和宋国的君臣目前也很巴结晋国君臣,不至于让郑国君臣的行为看上去太特殊。
更好的事情是,晋国需要休养生息几年,不会干出前一脚拿好处,后一脚吼嗓子:你已经有取死之道。
“参与会盟的诸侯有十六位,为近百年之最。”晋君周对此感到很骄傲:“事先定的主题是因为楚国去掉王号,值得进行庆贺。现在楚国……,寡人应当拿出什么新理由?”
楼令分别与中行偃、士鲂对视,他们近期也在苦恼这一点。
毕竟,楚国愿意演,晋国不好过度刺激楚国,真不能用庆贺楚国去掉王号来当会盟的主题了。
可是……,找新的主题?晋国近些年来没有灭掉哪个异邦,更要将周王室一脚踹出主流,新的理由不是那么好找。
“要不……”楼令迟疑了一下下,还是说道:“用庆贺徐国、邗国和巢国复国,来当主题?”
尽管晋国已经不打算当正常人,接下来要进行大扩张的行动,可是知道或察觉的国家不多啊。
召开会盟,再以“存亡续绝”来当会盟主意,显得极其正义不说,还能迷惑那些察觉到晋国国策出现变动的人。
晋君周也是迟疑了一下,点头说道:“蛮好的。”
话说,他们为什么会迟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