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魏晋风度与玄学

历史追光者 丁凡星 1815 字 3个月前

嵇康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在思想上,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反对儒家繁琐礼教,追求自由和真理,面对司马氏政权的黑暗与虚伪,他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坚决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不愿为了功名利禄而放弃内心的高洁。这种拒绝合作的态度,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了千层浪。

司马氏政权对嵇康的不从百般打压,嵇康则毫不退缩,以笔为剑,以琴为歌,抒发着心中的愤懑与不屈。他们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犹如紧绷的弓弦,一触即发。

嵇康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那曲《广陵散》。此曲旋律激昂,节奏跌宕,仿佛是嵇康内心汹涌澎湃情感的宣泄。

然而,嵇康终因不肯妥协而被诬陷,在那决定生死的刑场之上,三千太学生跪地求情,哭声震天,嵇康面无惧色,泰然自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再次奏响了那曲《广陵散》,琴音如泣如诉,饱含着他对世间的留恋、对正义的执着和对命运的不甘。曲终,他悲叹:“《广陵散》于今绝矣!”从此,这一绝世名曲失传,成为千古憾事。

尽管《广陵散》已不复闻于世间,尤其是古筝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豪迈奔放的曲风,为后世古筝曲的创作提供了灵感源泉。

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山涛虽然在司马氏政权中任职,但他为人忠厚,善于协调各方关系。向秀则以注《庄子》而闻名,他的《酒德颂》宣扬了一种放纵不羁、蔑视礼法的生活态度。王戎和阮咸在文学上的成就相对较小,但他们同样以独特的个性展现了魏晋风度。

小主,

太康文学(公元 280 年 - 289 年)其代表人物有陆机、潘岳等。

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篇章,对文学创作的过程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潘岳的诗作以善写情着称,其《悼亡诗》感情真挚,细腻动人。然而,太康文学在内容上往往较为空洞,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追求形式的完美。

王羲之出生于公元 303 年,逝世于公元 361 年,享年 58 岁。诞生于琅琊王氏这一显赫的门阀世族。

家族对他寄予厚望,期待他在仕途上有所建树,成为朝堂之上的肱股之臣。然而,王羲之的内心却对艺术有着无法割舍的热爱。尽管他在仕途上也有所成就,曾担任过右军将军等官职,但艺术的魅力始终让他心驰神往。

一次,在那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上,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众人饮酒赋诗,兴致高昂,遂请王羲之为此诗集作序。王羲之酒意正浓,文思泉涌,挥毫泼墨,成就了千古不朽的《兰亭序》。

《兰亭序》优美绝伦,尽显东晋时期文人雅士的风流韵致和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感悟。文中描绘的山水之美,抒发的情感之真,无不展现出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