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医道存世录: 历代名医脊梁

历史追光者 丁凡星 2542 字 2个月前

先秦至秦汉是理论奠基奠定基础。时期,《黄帝内经》的成书,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为后世中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源泉。

扁鹊,他擅长“望闻问切”四诊法,能够准确地诊断疾病,并且在治疗上运用多种方法,是中医学的开山鼻祖。

到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医学出现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专科。

孙思邈在儿科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他撰写的《千金要方》中,有专门的儿科篇章,为儿科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药物学取得了显着的进步。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对《神农本草经》进行了整理和补充,增加了许多新的药物和用药经验。

唐朝时期,政府组织编写了《新修本草》,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标志着药物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医生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各种疾病的治疗有了更多的方法和手段。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许多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和方剂,对于一些急性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宋元是中医成熟时期,宋代医学的发展对医学理论的探讨和研究提高了高度。朱震亨提出的“滋阴降火”理论,对中医的病机学说和治疗方法有了新的发展。

宋代开始设立太医局等医学教育机构,培养了大量的医学人才。在临床技术方面,出现了一些创新和突破。

钱乙在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他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第一部儿科专着,为儿科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鼎盛阶段在明清时期,医学着作层出不穷,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吴谦的《医宗金鉴》等。《本草纲目》是一部集大成的药物学巨着,对药物的分类、性味、功效等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随着传染病的频繁发生,温病学逐渐兴起。吴又可的《温疫论》、叶天士的《温热论》等着作,对温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为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医家们更加注重对临床经验的总结和传承,通过编写医案、医话等形式,将自己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后人。这使得中医的临床治疗水平不断提高,治疗方法更加丰富多样。

我们来说说封建王朝时期的名医,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的开山鼻祖扁鹊。他精通内、外、妇、儿、五官等科,擅长“望闻问切”四诊法,被尊称为“神医扁鹊”。

扁鹊年轻时曾替人管理旅店。认识长桑君的客人,以后的十余年中始终和他保持联系。长桑君从怀里拿出一包药交给扁鹊,长桑君把自己全部的秘方和医书都交给了扁鹊。

扁鹊游历到晋国给大夫赵简子看病,他昏迷五天不醒,扁鹊为赵简子检查以后,认为他血脉正常,并说秦穆公过去也得过此病,且一连昏睡七天才醒过来。果然,两天半后,赵简子醒来。赵简子觉得扁鹊是神医,于是赐给扁鹊良田四万亩。

路过虢国时,扁鹊见虢国上下一片忙乱,询问得知太子刚刚死去,国人正准备为他办理丧事。扁鹊认为太子得的是“尸蹶”之症,让中庶子进宫替他通报,说自己能使太子活过来。经扁鹊诊治,太子很快苏醒,经过后续治疗,二十天后就完全康复。从此,天下人都认为扁鹊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扁鹊来到齐国,劝齐桓侯赶紧医治,齐桓侯不信。之后,扁鹊几次提醒齐桓侯病情在不断加重,可齐桓侯始终不听。最后一次,扁鹊看到齐桓侯后,一句话没说就走了。不久,齐桓侯果真病倒,派人去请扁鹊时,扁鹊已经逃离齐国,没多久,齐桓侯就病死了。

扁鹊成为名医后,每到一地都能根据当地的风俗调整自己的诊治对象。他到邯郸时,做妇科医生;到洛阳时,做治疗耳、目、风湿病的医生;到咸阳时,又做儿科医生。秦国的宫廷太医令李醯因为嫉妒扁鹊的医术,派人暗杀了他。

华佗:东汉末年的医学家,是世界首创用全身麻醉法实施手术的人,发明了“麻沸散”,被世人尊称为“外科圣手”。